持续调降的房贷利率、暴涨的黄金价格、几次打响A股保卫战……2023年的金融市场波动起伏。临近年末,市场对于股市、汇市等回暖有了更多期待。而金融市场震荡的外在表现下,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调控,是一切金融活动从严监管的不变底色。
2023年的金融活动呈现怎样的特征?2024年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围绕货币政策、金融交易市场以及金融监管,北京商报记者梳理2023年金融领域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货币政策
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优化信贷、MLF、LPR、降准……2023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实现了从“精准有力”到“精准有效”的转变。
根据人民银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兼顾内外均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不变的主题。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人民银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表述同样传递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新信号。值得注意的是,在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被定调,同时首次出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表述。
“2024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情况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道,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提升货币政策质效、更加注重与财政政策加强协同、做好配合。货币数量和社会融资总量还有适度宽松、合理增长的空间,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还有稳中趋降的空间,结构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还有加力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二:人民币汇率
内外力量比拼仍存变数
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人民币中间价整体围绕7.10小幅波动。12月26日,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23年12月2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965元,单日调升45基点。同日,在岸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围绕7.13、7.14震荡。
2023年全年,人民币汇率整体经历了“升-贬-升”走势。其中,人民币中间价在6月30日报7.2258,触及年内贬值低点。在岸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在9月双双跌至7.35下方。进入11月后,人民币汇率开启新一轮升值通道,强势回升。
截至12月26日,年内人民币中间价累计调降2567基点,在岸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年内贬值幅度分别为2.69、3.22%。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一波三折”,既有美元走势偏强、中美利差走阔和跨境资本流动“逆风”等外因影响,也有国内经济预期调整、波浪式复苏走势的内因影响。
围绕人民币汇率走势,监管部门数次强调我国经济基本面对外汇市场形成强劲支撑,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保持双向波动。针对202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管涛指出,美联储货币政策主导的全球金融周期已经行至紧缩尾声阶段,但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在一致预期、不断反转中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复苏之势遇上美联储“朦胧”转向,以国内“确定性”应对海外“不确定性”,内外力量之间的比拼仍存变数。
“202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存在三种可能性。其一是中国经济恢复比较好,美国经济软着陆,美联储不加息或小幅降息,人民币对美元或是一个有涨有跌、震荡走势;其二若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美国经济硬着陆,美联储货币政策大幅转向,人民币对美元有可能出现趋势性的反弹走势;其三美国经济不着陆,美联储不降息甚至重新加息,中国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有可能会继续承压。”管涛解释道。
关键词三:LPR
2024年仍将适度下行
作为反映信贷市场资金供求情况、锚定房贷利率的关键指标,LPR在年内迎来两次调降。12月20日公布的最新一期LPR为:1年期3.45%、5年期以上4.2%。
回顾年内LPR走势,1年期LPR在2023年6月、8月分别调降10基点,至今已经连续四个月保持不变;5年期以上LPR则仅在2023年6月调降10基点,至今已经连续六个月未发生变化。当前,两大LPR报价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2023年全年,伴随两次降息,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累计下调20基点和10基点。年内人民银行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并按季动态调整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因城施策推动首套房贷利率进一步降低、调降二套房贷利率下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降幅明显加大。
MLF利率定价、资金利率的波动、银行净息差承压构成了LPR变与不变的三大因素。温彬认为,伴随存量贷款滚动重定价、化债下银行面临的“降息展期”集中安排、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新发放贷款利率拐点未现以及负债端成本居高不下,银行净息差承压状态短期难改,也没有再度下调LPR报价的动力和空间。
温彬指出,从过往监管表态来看,2024年人民银行大概率仍将引导LPR适度下行,进而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激活生产消费信贷需求。但LPR和新发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将有所收窄。而为实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结构性工具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负债端成本进一步管控必要性仍强。
关键词四:股市
2024年有望迎来结构性牛市
进入2023年的最后一周,A股能否企稳回升牵动着投资人的心。12月26日集体小幅低开,截至当日午间收盘,沪指跌0.66%,收报2899.58点;深证成指跌1.14%,收报9150.63点;创业板指跌1.47%,收报1804.64点。
此前,A股连日走弱,上证指数更是在12月21日早盘跌破2900点整数关口,最低触及2882.02点,创下2022年4月以来新低。将时间线再拉长一些,自2023年8月以来,上证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处于下降走势。
根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6日午间收盘,年内上证指数累计下行1872点,累计跌幅6.14%。同期深证成指下跌2444点,年内跌幅16.93%;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204点,年内下降23.1%。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2023年大多数时间A股市场出现比较明显的下跌,特别是近期跌破3000点后呈现加速探底走势,直至跌破2900点之后才出现一定反弹,这也反映出当前投资者信心依然不足。
方正证券研报进一步分析原因指出,下半年A股持续低迷,除了地缘政治因素引发外资加速从A股流出,导致A股“失血”外,还有就是地方政府为化债发行了大量专项债,占用了大量流动性,资金利率自8月下旬以来持续走高,A股市场持续处于流动性偏紧态势,年末临近,资金利率依旧保持强势,流动性压力有增无减,这是大盘持续走弱并跌破2885点的内在原因之一。
不过,方正证券研报认为,随着年底资金回笼完毕,资金流动性压力将减弱,流动性改善是大概率事件,为跨年行情奠定了基础。2882点有望成为年底低点,年前收官前一周大盘有望完成震荡筑底,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杨德龙同样强调,2024年A股市场还具备发动一轮牛市的机会,但不是像2015年的大牛市,而是结构性牛市,全面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更多还是业绩优良的好公司出现估值修复带来的价值。
关键词五:黄金
预期差与基本面之间的博弈
2023年,贵金属市场备受瞩目,国际金价的飙升引发一轮轮“狂欢”。中金大宗商品研究团队表示,随着美国通胀高压暂缓,黄金市场开始抢先定价潜在的经济减速压力和利率下调空间,投机头寸的“买预期”交易主导金价筑底反弹,上半年的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也阶段性触发避险买需,支撑黄金价格攀至2000美元/盎司上方。
回顾金价变动的一年,经历了5月国际金价涨至年内高点,随后震荡走低,在10月初跌至1800美元/盎司关口;又到巴以局势影响下金价强力反弹重拾升势;至12月4日,纽约黄金期货、伦敦现货黄金一度双双突破2100美元/盎司关口,创近年来新高。
不过时至2023年末,黄金价格中枢的下移兑现,COMEX金价一度下跌至1800-1850美元/盎司区间。此外在黄金储备方面亦可以看出,多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以增强抵御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能力和资产稳定性。根据人民银行货币统计概览,我国黄金储备已实现连续13个月增加。
展望2024年,中金大宗商品研究团队认为,贵金属市场或仍是预期差与基本面之间的博弈,美国经济的基本面现状或尚不足以支撑稳定且较为乐观的降息预期,“买预期,卖事实”或将继续上演,利率主导之下,贵金属价格或呈前低后高,COMEX金价中枢或位于1850-1900美元/盎司。
“金价预计短期行情波动较大,投资者应逢低布局,不要追高买入”,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同时指出,中期来看,受美联储降息、地缘冲突以及全球央行去美元化等趋势支撑,黄金中长期行情可期,适合中长期持有。
关键词六:存款利率
“存款搬家”现象或将延续
2023年末,存款利率迎来了新一轮下调。12月25日,多家股份制银行跟进调整宣布调整了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其中三个月、六个月、一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10个基点,两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普遍下调20个基点。
就在12月22日,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及招商银行宣布下调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这也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以来,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市场形势作出的第四轮主动调整,同时是年内第三轮调整。在此之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分别于2023年6月、2023年9月主动下调存款挂牌利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在金融支持实体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然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息差持续压缩,加大了经营压力。同时,存款定期化趋势愈加明显,且长期限存款和部分特殊存款产品定价偏高,由此驱动了存款利率持续调整。
明明指出,短期来看,由于居民目前风险偏好仍在修复过程之中,当前权益市场的震荡态势也增大了居民对资产安全性的要求,因此整体储蓄意愿较高,下调存款利率对于银行负债端资金供给的冲击有限,存款规模仍将保持上升趋势。另从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调,储户获得的利息收入减少,存款作为资产配置选项的吸引力也将随之下滑,因此“存款搬家”的现象或将延续,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可能迎来增量资金。
关键词七:债市
政府债扩张加速影响资金面
2023年的债市同样“意外”不断。回顾来看,一季度信贷投放和地方债发行节奏较快,带动经济数据趋于改善;而进入二季度,在经济数据基数较低的背景下,信贷投放和专项债发行均在放缓,使得经济环比增速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资金面也在转松,4-5月部分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开始为货币宽松加码定价。6月13日央行在MLF续作前两天,意外下调逆回购利率,降息落地。7月贷款再度放缓之后,8月15日年内第二次降息落地。
来到8月,政府债发行明显加快,8-11月政府债净发行规模均超1万亿元,财政因素对资金面影响加大。其中,8月发行新增地方专项债;9月主要发行国债,单只国债招标规模达到新高1150亿元;10月开始发行地方特殊再融资债;10月末追加1万亿元赤字,纳入特别国债管理,这也是时隔23年再度在年内追加赤字。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债发行加快,流动性相应收敛,使得9月末、10月末等特殊时点资金利率上行幅度加大。为对冲短期资金缺口,人民银行相应加大了逆回购投放力度。
在广发证券固收刘郁团队看来,展望2024年,对债市影响较大的几个确定性线索包括:一是海外方面,随着美联储在2024年的货币政策转向,外部因素对国内货币政策的约束有望得到明显缓解,国内债市面临的外部压力边际放松。二是作为中国经济正常化的第二年,重点关注全年增长目标,及对应的财政政策力度。
从债市看货币政策走向,刘郁团队指出,为支持经济继续修复,以及缓和地方债务和居民部门债务压力,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概率不高,预计2024年继续维持宽松。此外,降准空间仍存,下调幅度预计为0.5个百分点;居民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存量债务负担仍然相对较重,降低再融资利率仍有必要。
关键词八:房地产金融
房地产信心持续修复
近期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再度提出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近两年来,围绕房地产领域各项利好政策频出,涉及房地产企业融资、消费者购房需求等多个方面。从2023年初的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以及“第二支箭”,到年中的延长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周期,再到年末召开座谈会强调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房地产领域的金融政策工具箱日渐丰富。
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此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新要求。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2023年房地产领域政策内容主要集中在支持合理住房消费需求、推进三大工程建设、促进金融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等三个方面,整体来看,2023年房地产市场整体呈现先高后低再稳的走势,总体上,下半年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和购房者信心提振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严跃进看来,房地产市场回升向好态势明确,但基础还需要巩固。监管部门强调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是为了避免房地产领域风险蔓延至金融领域,多措并举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严跃进认为,2023年下半年房地产信心开始逐步修复,预计到2024年此类信心会进一步修复。得益于预期转好、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充足等因素叠加保交楼等利好消息,2024年新房交易会有较好行情,购房者入市节奏会加快。既有的政策效应会陆续释放,客观上都对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持续增强政策带动市场复苏的动力。
关键词九:金融开放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而这也是2023年内金融开放的主线。外资对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增强,持续加注中国资本市场;多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谅解备忘录签署,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与此同时,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也为国际贸易带来更大机遇。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金融双向开放,是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题中之义。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推动我国金融业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就是推动国内金融业增加高质量服务供给,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但需要关注金融业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潜在风险。
那么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下一步应做好哪些工作?周茂华提出,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监管的双层管理体系;完善压力测试机制,提升风险预警及处置能力;加强政策、工具方面的储备;加强跨境、跨市场风险传染机制研究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
“要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更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构建横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并结合机构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大数据平台、综合统计系统、审查体系、监测体系、分析体系、预测体系、预警体系。要增强政策协同与协调,丰富风险应对政策工具,防范世界经济波动和国际经济政策外溢效应带来的风险冲击。”庞溟建议道。
关键词十:金融监管
“长牙带刺”仍是突出特征
不论金融行业如何发展变迁,强监管始终是其底色。2023年召开的多次重磅金融会议中,金融监管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均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年初金融监管领域机构改革“靴子”落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原银保监会基础上组建,后者退场;实行了24年之久的人民银行大区分行体制重新回到省分行体制时代;中国证监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地方金融监管职责进一步优化。此后,面对年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监管部门有条不紊部署各项工作,各金融部门则是有序落实各项任务。
临近2023年末,银行、保险、基金券商、支付等金融行业的垂直赛道迎来重磅新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等接连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在酝酿多时后出炉。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指出,2023年,通过重点监管制度的出台,弥补了监管漏洞;通过严厉的监管检查和监管执法,大力矫正金融机构行为;通过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积极推进监管体制改革;通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扩围,衔接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总体看,监管效力得到提升,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阻断金融风险传染方面成效显著。
展望2024年,杨海平认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金融监管的部署将得到全面落实,“长牙带刺”依然是监管的突出特征。传统的重点领域风险之外,交叉风险、跨市场风险、新型金融风险将被重点关注,监管真空地带或盲区将被压缩,中央和地方的监管资源将更好地协调,金融监管体制将继续迈向成熟定型。